井冈见闻(一)

熊卫红

编辑于 2021-9-16 13:32

散文班熊卫红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走在这似曾相识的茨坪街上,无意中看见远处山头那新添的巨型火炬,正俯视着这座城市的欢乐与荣光。朝阳将万道霞光从山头喷射出来,白云染成了血红,蓝天染成了血红,火炬也染得更红,那广袤的山野笼罩在一派绯红、金辉之中。我似乎听到朝阳冉冉上升的声音,听到流云互相追赶的声音,听到千山万壑在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大多是中青年干部模样的人和老年人,前几次我来井冈山时可没见这么多老年人呀。我曾先后四次上井冈山, 94、97年,我作为党员、基层干部去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2008年9月我作为党务干部组织党员干部去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今年夏天,我作为一个闲人到井冈山避暑。二十几年过去,改变了的是我的身份,苍老了的是我的容颜,成熟了的是我的思想;眼中看到的是变化着的井冈山街景,品味到的是更新了的井冈山管理理念。

(上图井冈火炬)
(下图井冈旭照)

近年来井冈山主打红色教育和绿色休闲避暑两张王牌。作为闲人,我有时间慢慢品味井冈山的“红”与“绿”。

井冈山是红色的。自1927年、1928年毛泽东、朱德先后率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以来,八百里井冈的星星之火便在全国燎原,井冈山从此红遍天下。行走在茨坪的中央大道上,井冈山红色教育的热度让我惊叹!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接着一座的红色教育基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青年培训中心”......团中央、中组部、中宣部以及江西的这些对口单位,还有各个系统都分别设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放眼望去培训学校鳞次栉比,令人目不暇接!比我前几次来井冈山时又增加了不少,红色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
井冈山的红色教育红红火火。每年的5-10月份是井冈山培训高峰期,全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及社会团体都先后派人上山接受党性教育和红色教育。各培训学校是真抓实学。一对博士夫妇参加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情咨询培训班,在井冈山学习的六天中,除去参观了黄洋界、革命烈士陵园外,每天上下午、晚上都是学习讨论,不能请假。他们对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体会颇深,说要以艰苦朴素的传统教育他们的孩子。

(上图2021年穿红军服留影的人们)
(下图1994年穿红军服的我)

许多培训学校给学员的标配服装是红军服,穿红军服是有传统的。我大姐说她上个世纪60年代底来井冈山培训时就被要求穿红军服,但那时不发,是自备的。我94年上井冈山时也穿了红军服。在大街、在烈士陵园等景点总能看见一队队穿着红军制服的人或在毛主席像前留影,或高唱着十送红军“五送里格红军......介子个红了天”。这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就是自费上井冈山的人也会受环境影响买上一件印有井冈山图样的T恤应景。


漫步大街小巷,马路边、商场里、酒店大厅都摆放着一尊尊的大型的毛泽东塑像。我住宿的民营酒店,标间墙上挂着毛泽东的大幅画像,旁边印着他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语录。以至于我那刚满四岁的外孙、外孙女看见毛泽东塑像就会大声说“毛泽东爷爷”。

(上图街头巨型毛泽东塑像)
(下图民营酒店墙上挂的毛泽东画像与语录)

井冈山还有一特色,这里的山民、饮食店服务员、小卖铺老板等都称游客为领导,管你年纪大年纪轻的都是领导。民间认为井冈山是有灵性的山、是神山,上了井冈山就有升官的可能,因此人们总要去井冈山走走。其实井冈山是因革命而高,因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而高!朱德题词“天下第一山”,在井冈山各显要处悬挂着。井冈山地方大力宣传,地位显著上升。
井冈山和庐山是江西的两座名山,在井冈山常听到游客将两座山相比较:庐山主打文化和休闲牌,庐山曾是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佛学宗师慧远、道学宗师陆静修先后在庐山弘扬教义;还有文化艺术家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唐寅都在此吟诗作画;哲学家周敦颐、朱熹曾在庐山山崖云雾间投入了哲学的沉思和讲述。然而庐山再文采斐然,也无法与井冈山的红色政治相比,现在井冈山比庐山红火!

(上图朱德题词“天下第一山”)
(下图2008年我在毛泽东旧居前留影)

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每一个景点都透出红色:毛泽东旧居、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小井、大井、八角楼、双马石、八面山、朱砂冲、桐木岭......尤其是黄洋界以它的险峻、它的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吸引每一位到井冈山的人前去瞻仰。那天,当我们登上黄洋界哨口时,天空下起了小雨。雨中,远处是重重叠叠的丛山峻岭,迷迷茫茫的白色云海;眼前是耸峙险峻的峭壁断崖,波涛滚滚的松杉竹林;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壑险邃,和那条一览无遗通向山上的小路。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红军仅用两个连的兵力,凭着一门小小的炮就抵挡住了国民党两个团的围剿。我先后四次登上黄洋界,每次站在山口,都会沉思浮想:世事艰险,漫漫人生路如何打出一张好牌,以弱胜强?站在山口,也总会令人触景生情,仿佛看见鏖战正酣!那天我先生就激情澎湃,引昂高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我记起97年我登上黄洋界时也曾与同事们即兴起舞。

(1997年我在黄洋界与同事即兴起舞)

(2021年我在黄洋界)

(黄洋界)

(未完待续)

浏览4252次

麦田:

2021-9-1 13:32

井冈山—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但遗憾的是作为一个曾经在井冈山地区工作过的地质工作者,没有爬上去过。这篇文章图文并茂,饱含革命的激情!作者已经四上井冈山了,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山没变,作者的心态也没变。井冈山不仅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而且有着谷深林幽的原始森林,有机会上山去,找找做领导的感觉。偷笑 微笑
  • 熊卫红 回复 麦田: 有机会亲身去体验,考察它的地质,找找做领导的感觉眨眼睛

自然:

2021-9-1 15:04

井冈见闻作者四上井冈山 我也二上井冈山 看到井冈山绵延不绝的自然风貌 看到井冈山数不清的土坯房 纪念馆 估计人人都会有感慨 都会有共鸣 物是人非浮想联翩 作者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启发 比如我 就会想 风景是如此的美丽 战争是如此的残酷 真的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活着的人是幸运的
  • 熊卫红 回复 自然: 战争是如此的残酷,只有活着的人才能享受如此美丽的风景,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

寒塘梅影:

2021-9-1 20:23

咦,我的留言怎么不见啦?
  • 熊卫红 回复 寒塘梅影: 手机上写的留言都不能上传,要在电脑QQ内写,所以有的朋友将留言发给我,由我代传。

寒塘梅影:

2021-9-1 22:00

巧了,我也四上井冈山!一开始就是冲着井冈山的“红”去的:我是个爱历史的人,井冈山的“红”史很有嚼头。

自然:

2021-9-2 12:55

转自波: 井冈山我只去过一次。巜井冈见闻》图文并茂,布局巧妙,叙史论今,以史托今。让我对红色井冈山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到了红色革命的魅力所在。拜读后心潮澎湃,燃起了重游井冈山念头。

熊卫红:

2021-9-2 22:41

转自王书记:看了文章收益满满。看到图片,回忆起曾几次上井冈山,变化越来越大。好几年未去,力争有机会再上井冈山,重新见见新变化,接受新教育!
  • 熊卫红 回复 熊卫红: 有机会再上井冈山,看看它的变化,找找当年的感觉。

唯思:

2021-9-3 23:57

读了妹子的这篇文章,又上了一次红色革命教育课。喜欢你的文字,娓娓道来,饱含深情,朝阳把井岗山染成的红与井岗山革命的红有机的结合起来,冉冉升起的朝阳象征着井岗山的蓬勃向上。优美的文字,说明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学习了。强强强强
  • 熊卫红 回复 唯思: 谢谢唯思姐的评论,也谢谢唯思姐的鼓励。想你学习,你都出书了,远远走在我的前头!

熊卫红:

2021-9-5 16:48

转自江西文友子米:@似水流年(熊卫红) ,看了你四上的井冈山的见闻。没想到井冈山的红色土地打造的这么漂亮。作为江西人我还没去过,我一个同学在九江,每年都会去井冈山避暑。看了你的文章,它与庐山风格迥异,也就知道同学为什么不上庐山到井冈山。谢谢您美文分享!
  • 熊卫红 回复 熊卫红: 老乡,江西民间确实有这种传说,你体会到了微笑微笑
  • 熊卫红 回复 熊卫红: 子米老乡,江西民间确实有这种传说,你体会到了微笑

熊卫红:

2021-9-5 16:50

转自文友淮南寿春人:@似水流年(熊卫红) 拜读您的大作,中国最早的苏维埃政权革命胜地井冈山引人向往。喜欢您清新自然的文风,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谢谢分享!
  • 熊卫红 回复 熊卫红: 谢谢学友关注我的文章,谢谢您给我的鼓励!
  • 熊卫红 回复 熊卫红: 回复文友淮南寿春人:谢谢你关注我的文章,你的鼓励让我有信心继续写下去!

熊卫红:

2021-9-5 17:19

又转自文友淮南寿春人:@似水流年(熊卫红),我是2002年上的井冈山,您文章中讲述的上井冈山都要穿红军服装留影,还有黄洋界上的那门炮,以及朱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挑粮走过的小道及纪念馆里总司令的扁担,我都清楚的记得。您的文章引领我再一次重上井冈山,又经受了一次思想洗礼。井冈山精神一定要代代传承下去。不忘来时路,永葆初心!
  • 熊卫红 回复 熊卫红: 希望您有空再上井冈山,我们一起感受红色教育的热度。
  • 熊卫红 回复 熊卫红: 回复文友淮南寿春人:所经历过的都历历在目啊,有机会我们再上井冈山感受红色教育的热度!

老憨:

2021-9-9 9:29

红游:三湾改编前后和五次反围剿胜负辩证也是党建中的重要部分
  • 熊卫红 回复 老憨: 你说得对,本文主要是反映现在红色教育的热度。
  • 熊卫红 回复 老憨: 你说得对,本文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反映红色教育的热度。